□楊朝清
  如今,幾乎每個高三教室里都掛著標語,除了“拼搏努力”、“背水一戰”等傳統口號,90後學生們還想出了更多幽默風趣的標語,如“吾日三省吾身,高否?富否?帥否?否,滾去學習”、“提高一分,幹掉千人”等。(5月19日《河南商報》)
  儘管備受爭議,高考依然為許多人提供了人生突破的可能性,成為許多人改變命運的“獨木橋”。社會階層生存生態的鮮明反差,讓人人渴望“爭上游”;階層固化現象愈發明顯,教育的功利化、工具化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。作為社會心態的外在呈現,高考衝刺標語為勵志教育打上了艱辛、決絕甚至悲壯的底色。
  在一個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壞,並樂於在文化上建構這樣的評價體系的社會裡,那些缺乏優越家庭背景和豐厚物質財富的年輕人,如果不依靠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,難免會成為社會競爭的失敗者。從這個角度上說,高考衝刺標語的表達類型雖然有差異,其目標卻是一致的——考更高的分數,上更好的大學。
 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,“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,而不是將來的預備”。只不過,在堅硬的現實面前,人們不得不學會功利和算計。在當下的就業市場,“出身論”、“血統論”的大行其道,讓一些非“211”、“985”院校畢業的本科生遭受學歷歧視;當好學校和好工作直接掛鉤,誰不想在高考中考出一個好成績?
  身不由己地被裹挾在教育流水線的高中生,為了所謂“更好的生活”,不斷矮化自己、不斷鞭笞自己,以一種悲壯得近乎殘酷的方式來激勵自己走完這一段旅程。家長也好,老師也罷,他們不是不知道孩子的累與痛,但他們又有什麼辦法?為了讓孩子未來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和希望,“現在多吃苦,將來少受罪”成為約定俗成、心照不宣的行為邏輯,成為他們無奈而又執著的理性選擇。
  一方面,社會評價體系的單一化,導致人們對財富、權力和名望的過度追逐,另一方面,公共財政投入在城鄉之間不均衡,教育資源在地區之間不均等,都影響了教育在縮減貧富差距、促進社會公平上的效力,以至於“寒門難出貴子”成為一種喟嘆。
  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,匱乏的資源、激烈的競爭,會從根本上扭曲人們的是非觀和價值觀,高考衝刺標語只是一個縮影。要減少高考衝擊標語的語言偏差和不良示範,既需要改變單一化的社會評價標準,也需要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。只有讓高中生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,才能緩解“擠獨木橋”的困境。
  (原標題:高考衝刺標語折射社會評價單一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00aabd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